破解科研难题,赋能成长之路——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成功举办科研经历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10

       为帮助同学们快速入门科研,掌握科研选题、实验推进与论文写作中的诀窍,10月17日晚在高新校区GT-B110教室,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特邀学院预聘副教授吴剑灿与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王琨,开展科研经历分享会。学院学子积极参会,现场氛围热烈,干货满满。

       分享会伊始,吴剑灿老师介绍了自己从通信领域转攻AI的经历——他博士第四年才发表首篇论文,期间多次投稿受挫,却始终以严谨态度打磨成果,最终产出20余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多篇入选最具影响力论文榜单。

     “科研不是通识学习,而是推动人类知识边界的一小步。”吴老师用知识边界线比喻,强调科研核心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针对文献调研,他建议用Google Scholar、DBLP筛选最新顶会论文,顺藤摸瓜——查论文的Reference和引用,辅以活跃的、高质量的公众号和社交媒体账号拓宽视野;在idea生成上,吴老师从新方法解决旧问题(旧瓶装新酒)和旧方法迁移新领域(新瓶装旧酒)等路径切入,提出了“酒与酒瓶”模型。论文写作上,他提醒同学们提前一个月构思逻辑,避免赶DDL导致的粗糙行文,严守学术规范,还要警惕大模型生成内容可能导致的抄袭风险。此外,吴老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领域顶会的投稿时间,以

及投稿时需要检查的要素。


    


       王琨老师则聚焦于科研落地与效率提升的主题,结合自身在大模型安全、多智能体领域的研究,分享快速出成果的实用策略。他指出,当前顶会投稿量呈指数级增长,团队化科研已成主流,建议学弟学妹构建“学生-师兄师姐-导师”阶梯式合作模式,解决老师给不出细节指导、学生无方向的困境。

       王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众多顶会与期刊采用的统一审稿网站——OpenReview系统,以及投稿过程中回复评审意见(Rebuttal)的流程和细节。当谈及国际科研环境时,他详解新加坡评审不看通讯作者的优势,为有意出国交流的同学提供新选择。另外,他还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创业的经历:博士刚毕业就拿到了3000万的天使轮投资,还拿下了8000万的项目。他建议同学们可以推动实验室项目走向市场实际应用。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首篇论文晚发原因、科研关键环节优先级、idea迁移验证顺序等问题积极提问,两位老师结合实例耐心解答,现场发放学院定制小礼品,进一步激发学子科研热情。吴老师提醒方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王老师则建议多听领域会议报告,破除信息茧房。


 


       此次分享会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系统性的科研方法论,更传递了接受挫折、积极探索的科研心态。参会同学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技巧运用到实际科研中,主动破局、扎实积累,在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未来,学院将持续举办此类学术交流活动,为学子搭建成长平台,助力培养更多优秀科研人才。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撰稿人:张艾媛 SA250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