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独墅 数智未来—苏州独墅湖数据智能论坛与战略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06-26浏览次数:10

2025年6月19日,“CCF普适计算专委会泛在中国行—苏州独墅湖数据智能论坛与战略研讨会”在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明德楼A105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联合承办。本次会议聚焦多学科交叉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邀请了数据智能、物联网、普适计算等领域的十余位专家共同探讨相关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及产业化路径,校内外师生共计70余人参会。


顺序1.jpg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江涛教授主持。开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州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倪瑞和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陈景润教授分别致辞,他们向所有与会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倪瑞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高研院建设发展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陈景润教授对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大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


 顺序2.png

 

主旨报告环节,会议邀请了四名数据智能领域的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

第一场主旨报告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张大庆教授带来的《构建泛在无线感知的理论技术体系》。报告中,张大庆教授回顾了团队在泛在无线感知领域进行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探索,主要在构建泛在无线感知理论技术体系方面的进展,报告也分析了未来尚存的挑战。报告后张大庆教授针对台下嘉宾的提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顺序3.png


第二场主旨报告是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级人才彭鑫教授带来的《基于云原生边缘技术的人机物资源泛在协同与管理》。报告中,彭鑫教授围绕人机物融合泛在计算场景的现实需求,探讨基于云原生边缘技术的人机物融合应用范式以及资源泛在协同与管理问题,提出一套涵盖资源集群有序构建、资源服务高效协同、资源数据同步共享的技术框架,同时阐述其中的关键技术。


顺序4.png


第三场主旨报告是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蒋洪波教授带来的《AI时代下工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与展望》。报告中,蒋洪波教授讨论了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技术,阐述其现状和应用成果,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蒋教授指出,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完善,工业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深化,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才能实现从传统工业向智能、高效、创新的现代化工业的跨越,推动工业领域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顺序5.png


第四场主旨报告是浙江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贺诗波教授带来的《基于大模型驱动的多模态工业异常检测》。报告中,贺教授探讨了如何依托大模型的强大表征学习能力与跨模态协同机制,构建面向复杂工业场景的多模态异常检测技术体系。提出了基于大模型的时序动态建模、视觉语义理解及空间结构解析方法。设计了一种跨边缘-云层的自适应部署系统。贺教授通过展示多模态异常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大模型在工业场景应用的研究思路与实践路径。


顺序6.jpg


圆桌讨论环节,由浙江大学研究员赵莎主持,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卫山教授、复旦大学彭鑫教授、科大讯飞AI研究院副院长李鑫博士就面向人机物融合的人工智能:模型、系统与产业化多视角挑战与机遇进行了研讨。


顺序7.jpg


下午的特邀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午阳教授主持。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院长卢暾教授作《以人为中心的人智协同决策》的报告,他介绍了团队在人智协同决策中的意图理解、个性化建模、可解释增强、价值观对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重庆大学陈超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城市时空数据的表示学习》报告,他围绕城市计算中的时空表示学习展开,针对路网复杂语义建模难表征、区域多重复杂高阶关系难捕捉等关键挑战,介绍了复杂语义场景下的路网表示学习、路网与轨迹联合表示学习、区域表示学习以及区域划分与表示联合学习等研究内容和对应的解决方案。来自苏州空天信息研究院张柘研究员分享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智能成像新体制:认知成像与智能感知一体化》的报告,提出星载SAR智能成像新体制,建立认知成像与智能感知一体化框架,力求实现从雷达回波到智能应用的端到端成像感知一体化。南京大学的戴海鹏教授作了题为《基于超声波的智能无源感知技术研究》的报告,他介绍了课题组在基于超声波的智能无源感知方向的近年来代表性工作,具体包括人机交互、居家健康、软件定义设备领域的典型应用等。来自澳门大学的杨丁奇教授作了题为《Animating the Crowd: Building Mobility Digital Twins for Smart Campuses》的报告,他分享了智能校园移动数字孪生项目,从数据感知到模型构建进行了全流程解析。南京大学刘佳教授分享了《面向商用场景的无源RFID传算感一体化》报告,针对无源RFID终端无专用射频芯片(传不快)、无额外算力资源(算不动)、无独立传感模块(感不了)的“三无”问题,系统介绍如何在现实商用系统中实现高效传输、可信计算、深度感知,为推动无源RFID“传算感”理论创新与系统落地提供参照。


顺序8.png


本次会议以普适计算、物联网应用为载体,“AI和数据智能”为核心,汇聚了十余位业内专家,通过4场主旨报告、1场圆桌讨论、6场特邀报告既展示了学术方面的饕餮盛宴,又在前沿领域进行了战略研讨。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为“数据智能”和“普适计算”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也进一步开拓眼界、启迪思想。